一、活动背景
“众智未来”——2020年第五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创客大赛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教育部港澳台办公室指导,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承办,Fablab O Shanghai |“数制”工坊协,支持单位有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香港科技大学、Fablab Taipei(台北)、大港自造特区(高雄)、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同济未来需求实验室NEEDS ( 深圳)、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苏州)等。
本次大赛设置成年人组(含高中,最大年龄不高于45岁),青少年组(初中、小学, 最小年龄不低于9岁)2个级别,并继续以“众智未来”主题,关注中华文化、教育、环境、健康、城市未来等可待续发展领域,结合创新设计理念和前沿科技,创造具有社会和产业价值的产品。大赛瞄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的17项,参赛选手应以从个人体验入手,逐步推演至社区,并扩大到区域以及全人类的环境及生存系统;创客大赛激发选手的科技创新力,并关怀人文,崇尚开源(Open Source)精神,推进协同共创和跨届融和。
在创客比赛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实战活动:创新企业的参观交流、工作坊、两岸论坛等。增加两岸青年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促进人力资源和项目资金的更多可能性。
二、活动目的
在创客比赛的基础上,融入更多交流/实战活动。增加两岸青年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促进人力资源和项目资金的更多可能性。
本次大赛在前两届海峡两岸青年创客大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两岸人文和科技交流广度和深度,通过两岸青年人、大学生、初高中创客比赛拓展海峡两岸青少年交流,推动两岸青少年在创新和高科技领域的深度协同;通过此次比赛,以促使海峡两岸创客文化建设,资源互补,营建一个适合长期合作的众创空间环境与生态系统,进而逐步拓展加强两岸从青少年层面上文化的交流沟通,继续推进创客创新、创业的联动和机制的叠加。
三、活动之前的准备
在本次比赛下设置竞赛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和秘书处,秘书处设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竞赛委员会统筹整体安排和进度及安全;专家委员会负责项目筛选、辅导和评审;组织委员会负责活动宣传和推进;秘书处负责各方联络。
于2020年3月开始活动筹备和宣传,从6月开始在大陆地区各大高校、创新空间和台资企业、园区进行活动宣讲。并于2020年5-9月与Fablab Taipei和大港自造特区等协作方进行了多轮线上沟通和论证会议,充分研讨沟通海峡两岸线上创客大赛的活动方式、执行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内容,随后由台湾地区协作方进行当地的宣传和执行工作,过程中得到了当地创客和台湾各校师生的积极相应。
四、活动基本情况
(一)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策划 (3月-7月)前期策划:活动宣传、社区分享
第二阶段:网上报名&分赛执行 (6月-11月20日)网上报名、项目筛选、线上分赛路演
7月26日举办昆山分赛、9月19日举办上海分赛、10月18日举办深圳分赛、12月5日台北分赛,两岸优秀团队晋级决赛
第三阶段:总决赛路演 (12月26日)
创客展示、成果路演、专家评审
闭幕仪式
(二)活动的过程:
7月30日-8月30日组委会为创客们准备了各种类型的线上工作坊,大家在其中尽情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更是在比赛期间将学到的技术学以致用,同时也在共同学习中拉近了同伴之间的距离。两岸的选手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坊进行了体验,除了木工工作坊、3D打印工作坊、编程工作坊、项目的虚拟呈现工作坊、路演培训工作坊,还有2D设计与激光切割工作坊,这些工作坊给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带来了不一样的新奇体验。
12月26日开始,选手们开始了紧张的“线上创客马拉松”,各位年轻聪明的脑袋突破年龄和地域的限制,在这里碰撞与交融,脑力与实践结合的疯狂战斗,创造出自己的创意成果!
优秀的创客们积极参赛,执着于将想法转变成现实,正是他们对创造的热情, 才成就了
这场文化和情感的交融、人文和科技结合的盛会。我们期待明年更多的 两岸青少年共同参与。
五、活动的效果
由于2020年开年伊始就遭遇“新冠”疫情肆虐,其在中国,乃至全球所造成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人与人的交流。基于实际情况,2020年第五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创客大赛首次以网络的形式在云端举办。本次大赛依旧分为成年人组和青少年组,大赛规模继续壮大。大赛从3月25日正式启动,到12月8日报名截止,参与分赛520余人,其中178人晋级决赛,其中台湾地区的选手76名。
这场不分年龄和地域的大赛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更多的优秀创客涌现,更重要的是,创 客们在学习、实践、创造的过程中,促使两岸交流的程度不断加深。
大赛从比赛的参与度、项目和最后的结果来看,都是胜于去年的,在技术的介入上、知识点上和赛后的呈现上,要比去年丰富很多,成熟很多。两岸青少年创客们在技术水平相比以往四届大赛有了明显提高, 但技术只是一方面,我们还看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以及对入文的关注,结合技术手段对文化的传承等有很多推进。
青少年组主题根据国家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20年社会的实际问题,设置以健康生活,抗击疫情;气候行动,迎战自然灾害两个主要方向作为青少年组的竞赛主题。小选手们应以从个人体验入手,推演至社区(Community),并扩大到相应区域或全人类的环境及生存系统;创客大赛旨在激发选手的科技创新力,兼顾人文关怀,崇尚开源(Open Source),推进跨界协同和共创。青少年团队基于赛事主题迸发出了多元、精彩的创意项目:基于疫情防控,口罩的紧缺和浪费而开发的“便携式口罩消毒机”;减少面对面接触的“AI红领巾值日生”,在长期的居家隔离期间鼓励户外运动的自动网球收集车;基于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而生的“智能环境采集统计系统”,运用于灾害急救物资的“纸箱应急避险设计”等。
成人组主题:以“众智未来”作为主题,直视各层级的实际问题,以未来视角进行解析和应对。结合创新设计理念和前沿科技。推动传统手工艺与数制制造、大数据与物联网、可视世界与虚拟空间、生物合成与艺术等多领域、多维度的跨界融合。基于现有激光烧结技术而改进开发的丝传动桌面激光烧结3D打印机,运用于易暴露和感染场景的“一体化防疫机器人”,充满想象力和开发场景的 “旋镖”自旋多旋翼无人机”……
六、后续延展
本次比赛受疫情影响,比预期计划延后至12月完结,基于现阶段的各分赛的情况,我们在保证疫情期间的安全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力争更大的宣传面和参与度。同时,受到各界关注,得到的众多创意青年、老师、家长和创新企业主的一致好评。此外,我们明年仍将进一步拓展分赛的开放度、选拔形式,目前已经开始和青岛、苏州、深圳以及贵州等地的相关机构、高校进行协商为明年的分赛进行筹划准备,力争明年将此次大赛做成更大规模的全国性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