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众智未来”——2017海峡两岸青年创客大赛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作为指导单位,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同济大学主办,由同济大学港澳台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Fablab O 中国“数制”工坊承办。
本次大赛以“众智未来”为主题,关注中华文化、教育、环境、健康、城市未来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结合创新设计理念和前沿科技,创造具有社会和产业价值的产品。推动传统手工艺与数制制造、大数据与物联网、可视世界与虚拟空间、生物合成与艺术等多领域、多维度的跨界融合。
二、活动目的
在创客比赛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实战活动:创新企业的参观交流、工作坊、两岸论坛等。增加两岸青年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促进人力资源和项目资金的更多可能性。
本次大赛在第一届海峡两岸青年创客大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两岸人文和科技交流广度和深度,通过两岸青年大学生和创客比赛拓展海峡两岸青年交流,推动两岸青年在创新和高科技领域的深度协同;通过此次比赛,以促使海峡两岸创客文化建设,资源互补,营建一个适合长期合作的众创空间环境与生态系统,进而逐步拓展加强两岸从青年层面上文化的交流沟通,继续推进创客创新、创业的联动和机制的叠加。
三、活动之前的准备
在本次比赛下设置竞赛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和秘书处,秘书处设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竞赛委员会统筹整体安排和进度及安全;专家委员会负责项目筛选、辅导和评审;组织委员会负责活动宣传和推进;秘书处负责各方联络。
并在5月进行了台湾地区的环岛宣讲,走访了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台湾实践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华大学、Fablab 台北、Fablab台中、Fablab台南、桃园青年创客中心、台南南方创客自造空间等地,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四、活动基本情况
(一)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策划(3月-5月)
前期宣传、社区分享
第二阶段:网上报名(4月-7月15日)
网上报名、项目筛选、项目预演
第三阶段:正式启动(8月23-28日,5天)
Pitch Party、创客马拉松、成果路演 | 专家评审
(二)活动的过程:
从台湾到大陆
从80多位到140多位创客
从11岁初中生到60后创客大叔
从1天参观创客空间到48小时创客马拉松
从37个创意到14个作品脱颖而出
“太阳能绿色农业精准喷药智能机器人”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一名,由“有温度的Power Suit”获得。三等奖四名,为“箸-科技唤醒文化传承”、“可携式无线射频门禁系统”、 “体感机器人”、“Ikat-R-Us 一个印出花布的古法创新印线机”。
五、活动的效果
本次大赛由上海市教委高教处主办,同济大学协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Fablab O|中国“数制”工坊承办。大赛从4月15日正式启动,到7月15日报名截止,共有来自海峡两岸419位参赛选手、110组项目报名。经过初审,其中140多位选手共计34组项目进入决赛。
今年的创客大赛规模有所壮大,进入到决赛的选手从去年的80多名,增加到了140多名。而在参赛选手中,既有11岁的初中生,也有60后的创客“大叔”,有来自大陆的选手,更有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的选手,这说明这场不分年龄和地域的大赛影响力在提升,更多的优秀创客涌现出来,而更重要的是,创客们在学习、实践、创造的过程中,使得两岸交流的程度不断加深。
大赛从比赛的参与度、项目和最后的结果来看,都是胜于去年的,在技术的介入上、知识点上和最后的呈现上,要比去年丰富很多,成熟很多。经过一年的学习,两岸青年创客们在技术水平上有了明显提高,但技术只是一方面,我们还看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以及对人文的关注,结合技术手段对文化的传承等有很多推进,比如织布机、染布机等项目,以及对农业的具体问题的探求上都能够看出来。在商业上来看,很多项目很容易落地,比如司马亭这个项目针对停车难的问题做了一个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大数据的应用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闭幕式上,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台湾中华大学副校长解鸿年、海峡两
岸关系协会叶克冬副会长分别发表讲话。
伍江首先对大赛的发起人、组织方、支持方表示感谢,他说,“同济大学的文化是同舟共济,崇尚包容与融合,也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青年教学、科研和文化的交流合作。创客教育也是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青年创客大赛,两岸青年能够齐聚一堂,相互学习交流并共同创造,是我们所乐见的。”
伍江还表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是同济发展最快的学院之一,很高兴看到海峡两岸青年创客大赛诞生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这样一个开放创新平台,让越来越多年轻聪明的脑袋在一起碰撞出火花,让“勇于创新,乐于实践”不再是一个口号,让“创客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让这个世界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叶克冬在发言中表示,创新呼唤着青年,青年是创新的主力,创新造福社会,创新改变这个世界,创客大赛给两岸青年交流与协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成为两岸青年交流颇为引人关注的活动。而两岸青年的协同创新必将为推动大陆和台湾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叶克冬说,“我们将为两岸青年更多交流和协同创新提供各方面支持。”
六、后续延展
本次比赛受到国内众多知名媒体的关注和宣传:解放日报、人民日报、中新社、新华网、海峡之声、华广网、联合时报、中国台湾网等媒体到现场采访报道,更有众多媒体转载本次大赛的活动信息:新浪、网易、参政消息、中国设计教育网、中国网、参考网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Fablab O 中国“数制”工坊
2017 年 10月 10日